在德國,“專注”是其“理性嚴謹”民族性格的行為方式。德國制造業者,“小事大作,小企大業”,不求規模大,但求實力強。他們幾十年、幾百年專注于一項產品領域,力圖做到最強,并成就大業。1853年由DanielStraub先生在德國小鎮蓋斯林根創建的小型金屬制品加工廠,WMF(即符騰堡金屬制品廠WuerttembergischeMetallwarenfabrik),100多年來專注于廚房用具,今天則成長為一個大企業。它是全球廚房用品頂級奢侈品牌,并成為不銹鋼廚房及餐桌餐具用品的代名詞。其產品包括餐具、鍋具、刀具、廚房器具、餐桌用品、咖啡機等,品種超過1.5萬多種。WMF一直是世界上大多數五星級酒店、高檔餐廳的指定首選,并于近年來進入我國中心城市高檔商場,是廚房中的“奔馳寶馬”。
從A4紙尺寸,到樓梯的階梯間距,我們今天時常接觸的標準很多都來自德國。全球三分之二的國際機械制造標準來自“德國標準化學會標準”——DIN(DeutschesInstitutfuer Normung)。可以說,德國是世界工業標準化的發源地。DIN標準涵蓋了機械、化工、汽車、服務業等所有產業門類,超過3萬項,是“德國制造”的基礎。
標準主義在德國企業的具體表現首先是“標準為尊”。在德國制造的過程中,“標準”就是法律。尊重標準、遵守標準,就像戴安全帶和遵守紅綠燈一樣自然。其次是“標準為先”,亦即在具體的生產制造之前,先立標準。奔馳公司通過實施“標準為先”的質量文化,實現“零缺陷”目標。其有效途徑就是盡可能詳細地完善每個環節和部件的標準。
德國人不精確的話不說,不精確的事情不做。不少來華安裝設備的德國技師,使用帶水準儀的四腳梯子,先將梯子調試水平,再保證設備安裝的水平。
據《歐洲時報》報道,德國制衣業委托一家研究所重新測量和統計有關德國人身材的數據,目的是為了獲得更準確的制衣尺寸。精確主義直接給德國制造帶來了精密的特性。
相比之下,中國語言中的高頻詞匯則是:“差不多”,在表現出中國人駕馭“不確定性”功力的同時,則也顯示了一種負面的不求精確的模糊性和隨意性。中國制造普遍精度不高的文化原因,就包括這個“差不多”文化。
1984年底,海爾總裁楊綿綿負責到德國引進冰箱生產線。她曾回憶了德國工人認真的工作表現:“我在利勃海爾看到德國一個普通的做果菜盒的操作工人,注塑出來一個果菜盒,他就欣賞一下。他的動作應該稱為檢查,但我從他的眼光里看到的是一種欣賞,對自己勞動成果的欣賞。欣賞之后,他就在這個機器周圍一通忙活,讓下一個干得更好。這種精神感動了我。我一下子看到,原來世界上還有這么認真負責的人。這個工人讓我感動了很久,給了我靈魂上的震撼。我想我們也應該這么做,要想改善自己,先從認真做事開始。”后來就開始了以“砸冰箱”為序幕的海爾制造文化再造,并由此引進德國制造業文化。
秩序感首先體現在時間管理上。德國人不分男女老幼,人手一冊《日程日歷》(Terminkalender),每天各時段的活動,乃至圣誕節做什么,一切日程提前計劃,而不是臨時即興決定。
秩序主義在具體工作中則主要表現為流程主義。例如:在某企業德國設備安裝現場,六名技師先是對著圖紙和流程圖開會研究,然后開始工作。看不到閑散窩工者,也看不到忙亂無措者。一切按照程序悄然推進。總之,德國人無論是擦玻璃、做飯,還是加工零件、安裝設備,“不論干什么都離不開雷打不動的兩個前提:一個是程序,另一個是工具。什么程序必用什么工具,什么工具必配什么程序,不得有絲毫變通。”
所以,在德國企業無需推行5S(整理、整頓、清掃、清潔、素養),一切都在自覺之中。
“德國制造”在設計和材料使用上,實實在在地考慮用戶利益,注重內在質量,勝過外觀和華而不實的功能。德國汽車的安全系數和耐用性,明顯超過一些競爭對手。
“責任感、可靠和誠實”使得德國無假貨,并且貨真價實。“責任感”使得德國嚴肅地承擔戰爭責任,而得到國際社會接納,并于目前成為聯合國非常任理事國。德國人對工作負責、對客戶負責、對產品負責,并以人的可靠和誠實,保證了產品的可靠和真實。總之,“德國制造”的厚實外觀與表現,來自于其制造者的厚實精神。